首頁 > 黨建專欄 > 知識園地
習近平在地方是這樣推動改革開放的
時間:2018-12-25 10:22:44  來源:黨建網微平臺   作者:

 

  習近平1979年大學畢業(yè),他的工作經歷恰好契合了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。習近平的很多治國理政思想都是改革開放生動實踐的總結。那么,習近平在不同崗位上,又是怎樣推動改革開放的呢?

  今天推薦他在正定、福建、浙江的幾個故事,供大家學習。

  

正定

  習近平的好友,正定作家賈大山曾評價他“讓人們接受歷史性變革的同時,還能優(yōu)哉游哉地喝上一盅。這是一位含笑進取的改革者。”

  習近平自己回憶正定的改革時則謙虛地說:“回頭想想那幾年,我們做到了什么,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。”

  “沒有人才,民不能富,縣不能強”,習近平念起了“人才經”。為此,正定縣委、縣政府大門口,新添了一塊人才技術開發(fā)公司的牌子。

  1983年,為了攬英才、用良才、引外才,習近平打破用人的條條框框,面向全國親自撰寫“招賢榜”,正定頒布了 “人才九條”。這一系列動作打破了當時人才流動的桎梏,當時干部職工不能自主選擇供職單位,如果檔案關系轉不到正定,戶籍落不了,甚至口糧都買不到。

  習近平大膽提出,凡是正定急需人才,派人員與原單位友好協(xié)商,以最大的誠意爭取理解支持;本人決意到正定工作,原單位堅持不放,檔案不給,縣委、縣政府責成組織人事部門重新建檔接續(xù)關系。

  像這些創(chuàng)新之舉還有許多,比如允許研究項目失敗,不追究責任,工資報酬、往返車費照付;一旦感到自己的技術專長不能有效發(fā)揮時,可以申請調到所向往單位,縣委、縣政府不加阻攔,并給予提供出走方便等等。

  岸下村農民黃春生,經過十幾年刻苦鉆研,培育出“冀棉2號”優(yōu)種,縣里破格錄用他為國家干部,并評定為助理農藝師,安排到農科站工作。

  習近平在無錫考察時發(fā)現(xiàn)當?shù)氐那癖蟛莻€懂經營、善管理的能人,親自做工作讓他來正定,擔任當時虧損50多萬元、瀕臨倒閉的縣油嘴油泵廠廠長,上班第二天就把廠里積壓的產品全部賣了出去,不到一年,該廠產值翻了一番。

  1983年中央電視臺籌拍《紅樓夢》,習近平希望將榮國府與正定歷史古跡隆興寺結合成為一條旅游線,但需要正定自己籌集200多萬。最后習近平決定貸款興建榮國府。

  榮國府在1986年建成,此時習近平已前往廈門任職。此后,又有170余部影視劇在此拍攝,榮國府一度被譽為“東方好萊塢”。

  

福建

  “就是想來嘗試對改革的實踐、對開放的實踐”。習近平曾這樣描述自己來廈門的目的,這也是他在福建任職的第一站,習近平在這里工作了17年半,他也在這里留下了很多改革金句和實踐財富:

  “不搞改革開放,社會主義就不能進步。”

  “改革,先走一步有風險,但國家需要有人去趟路子,搞好了,為國家以后的改革提供經驗,起綱舉目張的作用。”

  “如果是這樣——改革開放不是帶來民心的振奮,而是民心的頹廢;不是增強了黨的凝聚力,而是帶來民心的渙散——那決不是我們所要進行的改革開放。”

  “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發(fā)展社會生產力的,就要在實踐中大膽去闖去試。”

  到廈門不久,習近平來到東渡碼頭幾十米高的橋吊旁,這是廈門港僅有的兩臺橋吊,一個吊一年僅完成3.5萬個標箱,而當時香港同樣的橋吊每年卻能完成12萬個標箱。

  通過數(shù)次到現(xiàn)場調研,仔細聽取企業(yè)干部員工意見,習近平把問題搞清楚了——運輸能力不夠,設施不完善,流程環(huán)節(jié)不配套,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(yè)完善設施。習近平說,“政府不要你們利潤,你們賺來的錢,財政一分都不要,利潤留給你們,但你們必須答應一條,賺了錢首先用來完善設施。”

  改革,因問題倒逼。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,全市66家預算內國營工業(yè)企業(yè),針對不同企業(yè),采取不同上交比例。其核心目的是,除交稅外,盡可能把紅利留給企業(yè)發(fā)展生產。改革第一年,廈門港務局賺了2000多萬元,沒幾年就賺了七億多元。

  作為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、企業(yè)化運作的航空公司,廈航是我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的結果。當時地無一寸、房無一間,沒飛機、沒機組,習近平不辭辛苦地跑北京,尋求中央、空軍和民航局的支持。

  廈門機場太小,但沒錢擴建。習近平擔任“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”組長,經過艱辛努力,爭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萬美元的貸款,解了機場擴建的燃眉之急。

  在去年的金磚峰會上,習近平稱贊廈門的高顏值之外,還說到,“廈門這座城市的成功實踐,折射著13億多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史。”

  其實,廈門的發(fā)展,習近平也傾注了很多心血。

  

浙江

  “2002年我從福建到浙江工作的時候,腦子里裝的就是這個問題:當時浙江發(fā)展得這么快這么好,我這個接力棒怎么跑,來了干一些什么?”這是習近平來到浙江之初一直思考的問題。

  2003年2月25日的《浙江日報》頭版多了一個“之江新語”的專欄,首期文章題為《調研工作務求“深、實、細、準、效”》,全文不足300字,署名“哲欣”,這是習近平的筆名,取“浙江創(chuàng)新”之意。

  “我們要繼續(xù)發(fā)揚敢闖、敢冒、敢干的創(chuàng)新精神,堅決沖破一切妨礙發(fā)展的思想觀念,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(fā)展的做法和規(guī)定,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(fā)展的體制弊端。”

  “深化市場取向改革,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,即‘看得見的手’與‘看不見的手’這‘兩只手’之間的關系。”

  “民營經濟的發(fā)展為浙江國有企業(yè)改革乃至整個宏觀領域的改革提供了動力源泉。”

  “進一步煥發(fā)人民群眾理解、支持、參與改革和發(fā)展的積極性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”

  如何破解經濟發(fā)展難題?習近平馬不停蹄,深入企業(yè)車間、田間地頭,和廣大基層干部、企業(yè)家、工人、農民深入交流,習近平對新時期浙江改革的頂層設計,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大思路。

  習近平在福建寧德任地委書記時,曾首創(chuàng)地、縣、鄉(xiāng)鎮(zhèn)三級領導下訪制度,2003年9月19日,習近平率領省直15個有關部門負責人和金華市、浦江縣黨政主要領導,在浦江中學接待來訪民眾。那幾年,浦江縣因環(huán)境問題、拆遷問題導致的上訪率激增,更有不少人去北京上訪,被列為全省信訪重點管理縣之一。為了聽到最基層的聲音,習近平明確要求縣里提前發(fā)公告,廣而告之,讓全縣都知道這件事。

  “聽說你們去過省里了,‘來而不往非禮也’,我這次來就是主動聽你們意見的。”習近平在接待現(xiàn)場的一番話打消了很多上訪者的顧慮。這一次下訪實際接訪436批667人次,當場解決91個問題。

  除了下訪制度,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、“三位一體”改革、“八八戰(zhàn)略”、“后陳經驗”、“千村示范、萬村整治”……習近平在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創(chuàng)新和實踐創(chuàng)新,賦予浙江不斷改革創(chuàng)新的無盡動力。

  “習近平同志,你給自己在浙江的五年打幾分?”2007年,面對記者提問,習近平微微一笑。“我怎么可以給自己打分?打高了別人說我驕傲,打低了別人說我自卑。”習近平認為,這個分數(shù)應該由老百姓來打。對一個領導干部來說,關鍵是為民做事,至于評價,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。

  版權聲明:呼倫貝爾擔保網為開放性信息平臺,為非營利性站點,所有信息及資源均是網上搜集或作交流學習之用,任何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,否則產生一切后果將由您自己承擔!本站僅提供一個參考學習的環(huán)境,將不對任何信息負法律責任。除部分原創(chuàng)作品外,本站不享有版權,如果您發(fā)現(xiàn)有部分信息侵害了您的版權,請速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48小時內刪除。
熱點推薦
平語近人
平語近人
黨員干部不可或缺的六種能力
黨員干部不可或缺的六種能力